清明时节,春柳拂堤,玉兰竞放。昨天上午,以“魂归大海·自然本真,清明春祠·慎思追远”为主题的2021年北京市节地生态葬清明公祭活动在长青生命纪念园隆重举行。节地生态葬家属代表及社会各界群众共500余人参加公祭活动。据了解,已有3800余位逝者长眠于长青生命纪念园“彼岸”花园之中,单份骨灰平均占地仅0.11平方米。在骨灰海葬方面,本市已组织实施骨灰海葬活动584次,播撒骨灰25068份。去年受疫情影响,骨灰海葬活动暂停实施,根据安排,今年清明后将有序恢复。
昨天上午10时,公祭仪式正式开始,全体肃立默哀。生态葬纪念碑巍峨高耸,象征生命生生不息,礼兵神情庄重,列队上前敬献花篮。全体人员敬献鲜花后绕行纪念碑一周,为逝者祈福,向生命致敬。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全体人员来到纪念碑南侧的湖边进行追思。湖畔碧波映柳,绿草如茵;湖中轻舟荡漾,琴箫合奏,乐声悠扬。礼祭人员身着传统服饰,手持杨柳新枝,将寄托思念的花瓣轻轻撒入湖中。家属代表深情诵读家书,传递清明无限哀思。来自北京21世纪国际学校的同学们集体诵读祭文,褒扬节地生态安葬,歌颂无私大爱,礼赞生命崇高。
活动现场,家属们还通过手写寄语、丝带传情、放生许愿等文明祭奠形式,表达对故去亲人的思念。活动还特设了“家祭”仪式,为有需求的家属免费提供私密性、家庭式的追思祭祀服务。本次活动由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主办、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协办,北京市殡葬协会、北京八宝山礼仪公司承办。
节地生态安葬,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葬。骨灰海葬是指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安葬方式,不保留骨灰,不占用任何土地,是国家大力倡导的生态安葬形式。截至目前,本市骨灰海葬活动已组织实施584次,播撒骨灰25068份,服务家属79426人次。仅2019年就组织骨灰海葬活动73次,播撒骨灰3205份,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去年受疫情影响,骨灰海葬活动暂停实施,根据安排,今年清明后将有序恢复。
骨灰自然葬是继骨灰海葬之后,北京市推出的又一项节地生态安葬形式。该种葬式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将骨灰安葬于景观生态葬区,并以植树、植花、植草等方式进行美化,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地表不设标志物,且不保留骨灰,崇尚回归自然,提倡精神传承。2017年至今,共有3800余位逝者长眠于长青生命纪念园“彼岸”花园之中,单份骨灰平均占地仅0.11平方米。全市自然葬定点服务单位共有7家,分别是:北京市长青生命纪念园、北京市太子峪陵园、昌平区佛山陵园、昌平区天寿陵园、昌平区景仰园骨灰林、海淀区长安园骨灰林和延庆区八达岭陵园。
据了解,本市针对生态节地安葬的政策不断完善。2017年北京市民政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补贴办法的通知》,为选择骨灰海葬和自然葬的本市户籍亡故居民减免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整容、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6项基本殡仪服务收费,免费殡葬服务不断向两端延伸,惠民政策覆盖“殡、葬、祭”三大环节。(记者 蒋若静)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