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实事 > 正文
国内电池企业早瞄准全球市场 宁德时代乘胜追击TWh
2021-09-30 16:23:27 来源:锦缎 编辑:

以宁德时代(SZ:300750)为核心的中国动力电池战队群的迅猛崛起,在产能和市场份额上全面领先全球。不仅如此,中国战队正在主动出击,打响全球竞技赛。

那自然问题就来了,海外动力电池企业从领先到被超越,声音也渐弱,那曾经行业领军的海外动力电池企业龙头,是否已躺平?

中国动力电池战队,乘胜追击TWh时代

全球锂电产业市场将在2025年进入到TWh时代,扩产正在成为龙头锂电企业的主旋律,而吸引媒体全部关注度的,是国内的电池企业。

继去年12月份宣布投资新建三个动力电池项目之后,今年 2月25日,宁德时代再发扩产公告:其控股子公司时代上汽将投资不超过105亿元,扩建动力电池生产线项目。仅过了半年,宁德时代又抛出了582亿元的天量定增方案和江西宜春的新型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扩产公告。截止目前,宁德时代规划的产能已经超过600GWh。

队长带队冲锋,二线队员也不甘落后。今年6月份,亿纬锂能(SZ:300014)与荆门高新区管委会签订战略投资协议,合计投资建设134.5GWh的动力储能电池项目;中航锂电宣布成都、武汉、合肥三个新基地的建设和常州、厦门原有基地的扩产计划,扩增产能超过100GWh。除了本土基地,头部动力电池企业正在积极开启出海模式。同时,中航锂电和蜂巢能源正在为IPO做准备,比亚迪也计划分拆电池业务单独上市,为扩产准备弹药。

而且,国内电池企业早已瞄准了全球市场,海外扩产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图片

图1: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海外项目,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快速扩张的原因不仅是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更核心的逻辑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凭借技术实力、制造能力和成本竞争力正集体进入国际车企供应链体系。比如宁德时代供货特斯拉,国轩高科供货大众,亿纬锂能成为宝马定点供应商等等。

现在我国的动力电池产业可以说是全球风向标,但放在十年前,我们国家的动力电池队伍是处在行业尾部,跟日韩两国的全球市场份额完全没法比。凭借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强势崛起,从2011年算起,仅用4年时间,到2015年中国便成为了动力电池第一生产国,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约54%。

时至今日,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产能和最完善的产业链,更是孕育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国独占5席。

图片

图2:历年全球动力电池各国市场份额,资料来源:高工锂电

图片

图3: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及市占率,资料来源:SNE Research

眼看着中国企业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和产能,海外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迫感。更危机的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技术上不再是跟随者,从宁德时代的CTP技术再到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还有正在研发的CTC技术,动力电池技术的革新正由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主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心国内电池企业的人,自然而然应该问一个问题,随着中国企业加速主导锂电全球化进程,昔日王者的海外动力电池企业,日子过得怎么样?

下坡路上的松下

【1】昔日锂电巨头

讲起松下,可以说是锂电池的鼻祖了,不论消费锂电还是动力电池,松下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前辈。早在1994年松下就成功研发出可充电锂电池,后面的近10年时间,松下一直稳坐消费锂电池龙头位置,包括松下、三洋在内的日本企业几乎垄断了全球锂电池市场。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材料的诸多细分领域,都是全球技术的领先者。

回到松下的电池业务,到了2008年,松下开始与特斯拉合作,布局动力电池领域,随着特斯拉销量的快速增长,松下拿下的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的桂冠。

松下在与特斯拉的合作中,深耕圆柱电池,在业内最先实现了NCA 18650+硅碳负极圆柱电池量产,从18650到21700再到4680,松下将圆柱电池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在能量密度和电芯一致性等方面长期领跑全行业。

记得彼时,虽然松下的电池业务不赚钱,但被视为锂电池行业的绝对高峰,只能瞻仰之。

【2】腰斩

在2017年之前,松下的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一直是全球第一,市占率高达30%。随着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爆发和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快速兴起,松下的动力电池出货量被宁德时代赶超,屈居第二;到了2020年,松下又被LG化学超越,掉到第三。再看今年上半年数据,松下的市占率降到14.9%,相较巅峰时期已经腰斩。

图片

图4:松下的全球市场份额逐渐减少,资料来源:SNE Research

究其原因,首先松下此前一直单压特斯拉,开发客户意愿保守,凭着特斯拉一家的需求做到世界第一,然而客户结构单一的隐患早已埋下种子。

自2020年以来,特斯拉相继引入LG化学和宁德时代,松下在特斯拉的份额逐渐被蚕食,当特斯拉的份额降低之后,却没有其他客户补充丢失的市场份额。

其次,松下长期死磕圆柱电池,公司近90%产能用于圆柱电池,圆柱电池的产能和技术确实无人能及,但是方形电池规模一直很小,无法形成规模,技术也没有跟上,导致方形电池缺乏竞争力,客户拓展受到限制。

可以说成也特斯拉,“败”也特斯拉。

实际上,松下属于日本第三大财团住友体系,松下的行业地位受到冲击,按道理背后的财团该助一臂之力,然而唏嘘的现实是,松下电池业务在集团整体营收占比仅有9%左右,利润贡献仅为1%,显然这是费力不赚钱的生意,集团自然是不赞成松下继续扩产为他人做嫁衣,所以松下近些年的产能扩张一直不够积极。

早在2019年4月,马斯克就曾发表推文:松下电池产能从2018年7月份开始就已经限制了Model 3的产量。终于到了2020年6月,马斯克忍无可忍,引入了LG化学作为二供,随后宁德也开始供货国产特斯拉。

对松下更不利的是,特斯拉还在自建工厂以及寻求更多供应商,有消息指出特斯拉已经在考虑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松下在特斯拉的份额继续被LG化学、宁德时代瓜分,甚至哪天马斯克将松下彻底抛弃,那腰斩的松下会不会迎来脚踝斩?

【3】翻身希望渺茫

行业地位不断受到冲击,松下也试图做些改变。一方面,松下不再死磕圆柱电池,开始发展方形电池,拓展其他客户,现已配套福特、大众、丰田、奔驰等厂商的少部分车型,去年还与丰田合资成立电池制造公司;另一方面,松下开始准备扩产,但截止到2023年的规划产能仅为69GWh。当前全球车企在向电动化转型,从松下的客户开发速度来看,显然太慢;从产能扩张来看,松下还是采取跟随的脚步,中国二线电池企业的扩张节奏都比你快。

图片

图5:松下产能规划(GWh),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昔日的锂电老前辈虽然技术没得说,但商业模式的失败导致其被一个又一个后辈超越,在没有看到商业模式的洗心革命之前,我们很难相信松下能回归。

上坡路上的LG化学

【1】 LG化学的前世今生

在讲LG化学之前不得不提下其背后大名鼎鼎的LG集团,LG集团由1947年创立的乐喜化学工业会社发展而来,目前是韩国第二大集团,仅次于三星,其业务覆盖化学能源、电机电子、机械金属、贸易服务、金融及公益事业、体育等六大领域。

早在1996年LG化学就开始研发锂电池(仅晚于松下两年),不过起步阶段靠着是从日本学习带回来的电极分析和团队中仅有的干电池生产人员,由于缺乏全套技术和专业人员,初期研发以失败告终。当时他们试图与日立等日本大企业寻求技术合作,结果吃了闭门羹,不说技术,别人连材料体系都是保密,当时LG化学的锂电池的研发陷入了僵局。

正面不行,就旁敲侧击,LG化学开始打日本锂电小企业的注意,间接获得了技术和设备等知识,后来他们就是边摸索边试验,一年多后,用于笔记本的小型电池试产成功,到了1999年,锂离子电池终于量产成功。

锂电池入门之后,LG化学凭借着化学材料的技术积累,开始研发正极、隔膜涂覆和电解液。到了2010年,LG化学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动力电池工厂动工,开始海外扩张模式。

虽然同是财团背景,但LG化学跟松下不同的是,其锂电池业务在集团一直有存在感,LG化学在2018年总营收约1630亿元,其中电池板块业务占比约24%,是LG化学的第二大业务,仅次于化工材料,并且随着动力电池业务的放量,电池业务已经成为LG化学新的增长点。

图片

图6:LG化学季度收入,资料来源:公司年报,东吴证券

过去两年,LG化学的发展可谓迅猛,全球市占率从2019年的10%跃升到了今年上半年的24.3%,直逼宁德时代的29.6%。甚至在去年同期,LG化学的装机量超过宁德时代暂列世界第一。

在产能规划方面,LG化学同样激进,截止2023年LG化学规划产能已经达到396GWh。为了保证正极材料的稳定供应,LG化学甚至计划投资27.38亿元自建一座正极材料工厂。

可以看到,LG和宁德时代的竞争策略非常类似。不得不说,LG已经是海外动力电池企业中,最有希望的一家了。

图片

图7:LG化学产能规划(GWh),资料来源:SNE,公司公告

【2】中国化

以松下和LG化学为代表的海外企业的技术水平不容置疑,但是松下和LG化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供应体系封闭,上下游产业链以本国为主,导致成本居高不下,极大影响了产品综合竞争力。

相反,我国的高性价比锂电供应体系已经是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以国内龙头宁德时代为例,在今年上半年上游材料大幅涨价的情况下,宁德时代的毛利率还能达到23%,远远高于LG化学和松下不到10%的毛利率。

图片

图8: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历年毛利率,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如今,LG开始将眼光转向中国供应链体系。8月31日,星源材质公告称,公司拟与LG新能源签订《供应保证协议》,向LG新能源供应湿法隔膜,协议金额约43.11亿元;在电解液方面,新宙邦和国泰华荣已经进入LG化学供应链;在锂电设备方面,LG化学将订单大量投给了杭可科技。A股曾一度还追捧过LG概念股。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跟LG化学一样,技术渊源都来自日本企业。宁德的管理层都曾是ATL的核心骨干,在早期发展阶段,宁德也得到了ATL的技术与渠道的大力支持,成为其初期成功的关键。

不过一开始,日本企业的技术和工艺确实好于宁德时代,宁德时代只能在研发上下狠功夫,迅速在技术上追赶LG化学等海外企业,在《真正的宁德时代,隐藏在两则不起眼的公告里》文中,宁德时代与ATL签署《交叉技术许可协议》,实现了技术反向输出。

图片

图9:LG化学与宁德时代研发费用率对比,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公司年报

【3】上坡路上的拦路石

纵览海外电池企业,LG化学的产能规划是最激进的,但是LG化学的客户以欧美客户为主,2020年LG化学在欧美地区的市占率达60%。问题也由此暴露出来了,要知道欧洲没有成规模的本土动力电池企业,他们都在想发设法寻求二供。

其次,电池安全问题一直笼罩着LG化学。今年2月份,现代汽车也因LGES电池起火风险召回了8.2万辆电动汽车,半年后,大客户通用汽车再度宣布召回7.3万辆搭载LG化学软包电池的雪佛兰Bolt电动车,叠加此前已召回的车型,目前累计召回已达到14.2万辆。频繁的召回除了让LG化学损失大量利润,也让主机厂对LG化学电池的安全性再度质疑。

最后一点,LG化学在积极将本国的供应商切换到中国企业,一定程度上确实降低了成本,但是能否具备中国企业同样的议价能力还是有待商榷。

就拿锂电设备来说,LG化学已经是杭可科技的最大客户,但杭可科技仍然可以享受海外订单的高溢价(公司2021H1综合毛利率为28.4%,海外毛利率高达60%)。单从成本来看,未来LG化学如何跟中国锂电龙头竞争,还是要打个巨大的问号。

踟蹰不前的三星SDI

虽然三星SDI的出货量排名前五,但大多数人并不熟悉三星SDI,但它并不是无名之辈。

三星SDI原来只是中国三星的显像管生产部门,由于技术变革,后来转行生产锂电池,背靠三星的资源,在全球小型消费锂电池市场中还小有成就,市占率仅次于龙头ATL。但在动力电池领域,三星SDI相比松下和LG化学,无论是在营业收入还是动力电池出货量上面都明显矮了一截。

其实三星SDI早在2000年就开始进军动力电池领域,三星SDI也是最早看中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海外企业之一,2013年8月份就率先在西安动工建设动力电池工厂,次年6月与安庆环新集团和西安高新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三星环新”,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可惜三星SDI工厂开工没多久就因为动力电池“白名单”停产了,等到后来复,中国动力电池格局已经大变,目前其在中国的产能只有8GWh。

错过最佳发展期的三星SDI现在已经失去了方向。面对未来,三星SDI在韩国本土和中国的产能规划都非常保守,到2023年,三星SDI规划产能仅为60GWh,从这点看,其战斗力还不及中国的二线电池企业。试问如何迎战2025的TWh时代?

图片

图10:三星SDI产能规划(GWh),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大家可能想不明白,三星SDI背后可是三星集团,为什么在动力电池领域却落后同行这么多?

原来三星SDI只是三星集团电子领域的附属产业,主要包含半导体显示材料和电池业务,其中电池业务又包括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从2015年到2018年,电池业务在集团中占比从未超过3%,显然三星SDI在集团内部地位不会高,是典型的“大集团、小业务”,这点和前面松下的问题是一模一样的。

图片

图11:2015年-2018年三星SDI电池收入占比(亿元),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更尴尬的是,三星SDI的动力电池业务还一直处在亏损境地,整个电池板块,主要靠消费电子在输血。今年一季度,在动力电池营业收入同比大增56.25%的情况下,亏损幅度却在扩大,亏损达到2.2亿。不赚钱甚至亏损的业务,不排除集团会直接砍掉(作为类比,三星由于京东方和TCL的竞争,已经在剥离其亏损的LCD业务),留给三星SDI的时间不多了。

图片

图12:三星SDI大型电池营业收入和利润,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透过前文的松下和三星SDI,背后有财团也并不见得全是好事,初期可以弹射起步,但是一旦发展碰到困难,集团总部甚至还半路撤梯子,毕竟集团有钱和给不给你钱发展是两码事。

在这方面,LG化学果断走出了独立的一步,去年12月份,LG化学拆分动力电池业务,变更为“LG新能源”,并且LG新能源计划于今年年底前IPO,为产能扩张募集资金。

半路出家的欧洲,希望在哪里?

靠着严格的法规和政府的大力补贴,欧洲新能源车市场在2020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比增长高达120%,根据EV Sales Blog公布的数据,2020年欧洲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超过136万辆,超越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最大市场,但在这亮眼数据的背后,欧洲却一直暴露着动力电池薄弱的隐患。

在燃油汽车制造领域,欧洲车企一直领跑全球。如今在新能源领域,欧洲车企却极其被动,动力电池长期依赖进口。早在2017年,欧洲为了摆脱对亚洲电池制造商的依赖,加快欧洲本地电池产业的发展,成立了电池产业联盟工作组,当时刚满一周岁的初创企业Northvolt就参与其中。

虽然只是一个创业企业,但基本是欧洲全村的希望,很难想象居然有一天会用“全村的希望”来描述欧洲新能源汽车的窘境。

此前Northvolt是欧洲唯一一家本土企业,可以说含着金钥匙出身,创立者是特斯拉前供应链管理部门副主席Peter Carlsson和Paolo Cerruti,自成立之初,Northvolt从欧洲投资银行、西门子等机构企业获得了充足的贷款及投资资金。

在2019年3月,大众集团表示,计划投资9亿欧元与Northvolt联合开展电池研发,就在今年6月9日,Northvolt又宣布签署一笔27.5亿美元的私募,为进一步的电池产能和研发工作提供资金。

有钱有人底气足,Northvolt的目标是与CATL和LG化学等中韩头部企业展开竞争,其规划到2030年将在欧洲部署的动力电池年产能超过150GWh,并计划在2030年之前占据欧洲25%的市场份额。

然而现实情况是,Northvolt从创立至今,博得了欧洲地区内的大量关注和支持,公司进展却缓慢,空有雄心壮志却没有实际成果,也难怪有人称其为“欧洲的银隆”。对于欧洲而言,将希望寄托在Northvolt一家之上,似乎过于乐观了。

不是结局的结尾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说,上一个大势是从政策扶持转向平价竞争。而新的大势是以产能和技术为抓手,参与全球竞争。国内的动力电池企业,毫无疑问已经从上一个浪潮的跟随者,变成了这一次浪潮的引路人。而曾经领军的海外动力电池企业,已经被迫“半躺平”。

但兵法亦有云,骄兵必败。国内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仅仅局限于国内电池企业,属于局部均衡研究范式,但更全面的理解应该是用全球化视角做全局均衡的研究。

我们想表达的是,站在新一轮竞争的起点上,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已经被逐渐遗忘的海外电池企业,实属题中应有之义。希望本篇对海外电池企业的研究,对本土电池厂商及投资者能有所启发。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