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头部手机厂商进军汽车行业时日渐久,不同的跨界路径也逐渐清晰起来。小米、苹果将目光放在了与传统车企合作造整车上,而华为、OPPO则聚焦于利用ICT(信息通信技术)主攻智能车机系统。不同的路径背后有着哪些考量?
路径一:制造整车
10月19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投资者会议上表示,小米汽车预计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首个工厂会在北京亦庄落户。今年9月,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车整车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技术研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等等,注册资金高达百亿元。
小米也在不断扩大造车的投资版图。在相继投资了纵目科技、禾赛科技、几何伙伴、爱泊车、赣锋锂业等企业,涉及激光雷达、自动驾驶、动力电池等领域后,8月25日,小米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深动科技),9月22日小米旗下机构长江产业基金投资黑芝麻智能,触及芯片领域。
有消息称,从今年3月底宣布进军造车领域以来,雷军已调研和参访了包括长安、上汽、五菱、长城等十多家企业,还到访了博世、宁德时代等重要供应商企业。
一位汽车零部件行业从业人员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现在轿车的整体趋势是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所以手机企业进军轿车市场,在这方面是有一定的优势的。但是在轿车的生产中还有大量基础性的机械制造工作,在这一方面手机企业的技术能力几乎为零。所以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最快的方法是跟资深的汽车制造厂商合作。一些资深车企在多年发展中积累了雄厚的势力,包括对零部件的设计、制造精度和生产能力等等。如果手机厂商自己直接生产汽车的话,需要挖掘和培养大量设计制造方面的人才,这是很费时间和资金的。”
苹果似乎也在采取相似的造车路径,但却遇到了一些阻碍。今年1月苹果重启造车计划,并寻求与车企合作代工生产汽车。但据媒体报道,苹果拜访多家韩国和日本的汽车供应链厂商和整车制造商,包括现代、丰田和LG电子等,都没能取得实质进展。
与此同时,9月7日,苹果公司造车项目的负责人道格·菲尔德加入福特,担任福特首席先进技术官。此外,今年还有负责安全和监管团队的杰米韦多、苹果汽车项目自动驾驶团队的传感器高级经理本杰明·里昂以及负责汽车机器人研究的戴夫·斯科特共三名高管从苹果公司离任。
据悉,2014年苹果启动了代号为“泰坦”的造车计划。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2020年,苹果已经获得超过100项汽车相关的专利技术,涵盖了自动驾驶、车载系统、车体结构、智能座舱等。
路径二:技术支持
与小米、苹果造车路径不同的是,华为和OPPO选择为车企提供技术,主攻智能车机系统,成为汽车厂商供应链的一环。
2020年11月,华为心声社区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华为在文件中重申,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今年4月,华为公布2021年五大发展战略,其中包括强力投资智能驾驶软件,尤其是自动驾驶软件,来推动汽车行业的网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并计划与北汽、广汽、长安三家汽车集团成立三个汽车子品牌,主攻智能汽车技术解决方案。同月,华为与北汽联手打造的极狐阿尔法S正式亮相。
今年7月,广汽集团发布公告,同意全资子公司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与华为(AH8车型)项目的实施;9月,北汽蓝谷发布公告,其子公司北汽新能源与华为签署全面业务深化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完善合作管理机制、加强产品研发、联合品牌营销等多领域展开合作。
“利用自己在ICT技术方面的优势,与生产制造实力雄厚的汽车厂商合作,取长补短,这样的方法能够快速见效,是比较稳妥而且具有前瞻性的,至少从成本投入来说是低风险的。”上述汽车零部件行业从业人员表示。
OPPO也正逐渐开展对汽车领域的布局。OPPO创始人兼CEO陈明永曾在2019年OPPO未来科技大会上表示:“如果汽车厂商造不好车了,OPPO有这个实力的话,未来会做尝试。即使造车,也会专注于OPPO能做好的领域。”
今年3月,OPPO宣布与理想汽车达成合作,其最新发布的旗舰Find X3系列可作为理想ONE的蓝牙车钥匙,并提供远程车控功能。5月,OPPO正式宣布与蔚来联合完成了基于CCC 2.0版本的数字车钥匙联合开发和测试工作。
今年8月,OPPO与上汽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探索SOA应用服务、生态域融合、车机互联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未来上汽的汽车车机端将会引入OPPO应用服务框架,双方将实现跨平台融合。
据悉,今年5月,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申请注册了“OCAR”商标。OPPO申请的有关汽车的专利数量已超过60余件。
同为进军汽车行业,不同的路径选择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北京博瑞恒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张扬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两种选择的共同出发点都是为了完善系统生态,但侧重点不同。苹果、小米选择自己造车是源于对自身生态的自信,想要开拓一条新的产品线。同时,在自动驾驶等技术上线后可以第一时间推出搭载的产品供消费者体验试用,并且可以深度定制达到最佳效果,从而形成一种循环促进的发展态势;缺点是成本较高,同时车辆的量产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华为、OPPO主抓车机系统,侧重的还是完善系统和服务,是一种轻资产发展思路,优点是可以降低发展成本,集中力量攻坚优势领域,汽车的产能借助整车生产厂商可快速量产;缺点是在推广初期难度较大,很难做到深度定制,彻底发挥软件优势。
“未来汽车产业将呈现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产业边界会不断扩展且渐趋模糊。其所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一方都没有办法独自掌握‘新汽车’时代所需要的全部核心技术。因此企业必须选准自身的定位,通过培育特色核心能力,使自己成为这个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通过与不同参与方合作来获得其他核心能力,共同打造未来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刘宗巍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两种路径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企业在不同定位下做出的战略选择。只要把自己的定位真正想清楚了,并形成了特色的能力,就可以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并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挖掘新增长点
为什么手机厂商纷纷跨界进军汽车行业?一位电信行业业内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在手机厂商眼里,手机是一个终端设备,而在未来电动车会成为新的终端。从宏观来讲,该终端指的是一个智能化的道路系统,或者自动驾驶系统;从微观来讲,该终端是指汽车空间内的智能设备系统,可以说是移动智能家居。所以,终端厂商做终端设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另外,造车需要强大的软硬件资源整合能力和对于供应链的把握能力,而这些能力手机厂商是具备的。而且目前手机行业趋于饱和,但汽车行业还有巨大的市场。”
“手机行业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阶段,在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行业销量达到最高峰后,手机的出货量逐年下降,所以手机行业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而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是很低的,只有2%左右,市场潜力非常大,所以现在手机厂商进入汽车行业刚好是时候。”
刘宗巍表示,汽车是一个集大成的产业,在产业重构的今天,它的载体性、平台性、集成性更是远超从前,未来智能汽车将形成比智能手机更大的母生态,并由此衍生出若干个子生态。ICT企业要打好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就要抓住汽车产业这一不可错失的战略机遇。
手机厂商进军汽车行业前景如何?“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基本成熟,相关政策法规也相对规范,各行各业入局汽车产业相比以往已经容易许多。要造新能源汽车,必然要在智能化方面拥有雄厚实力和能力,这是手机厂商的优势之一。”张扬表示,“手机企业进军汽车行业的前景很好,但具体的模式仍在探索。智能化是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汽车行业并没有完善的代工产业链,而手机厂商自己造车的话,供应链以及各种其他投入也是一个不小的难关。”
“整体而言,手机企业的进入让汽车产业更有活力,从而有助于推动汽车产业更快更好地转型。”刘宗巍表示,“但同时手机企业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方面需要有足够颠覆的系统创新,另一方面又不能违背汽车产业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有关安全方面的要求。手机企业必须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平衡点,才有可能最终取得成功。”(见习记者 赵熠如)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